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管理论文 >> 设备维修论文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立式拉床维修实践
 电加工机床维修实例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故障维修
 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的研究现状
 电炉除尘系统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PLC在转炉烟气干法除尘控制系统中
 农用机械常用润滑脂的特点与选用
 工程机械润滑脂的选择和使用
 机械故障原因分析
 数控冲裁程序设计工艺过程分析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电加工机床维修实例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故
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的研
电炉除尘系统的三个关键
PLC在转炉烟气干法除尘控
农用机械常用润滑脂的特
工程机械润滑脂的选择和
机械故障原因分析
数控冲裁程序设计工艺过
剪切机和磨机在改性沥青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立式拉床维修实践           ★★★
立式拉床维修实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上搜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8 19:24:47

  立式拉床维修实践

  一台40T的立式拉床,在2000年3~6月期间,发生了液压箱中油三次发黑的情况,同时机床工作失灵,拉削无力,机床主要的部件径向柱塞泵多次咬死。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缺乏对故障原因的分析能力,几次错判,在维修过程中多次错过正确修理机会,更换了不该更换的部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在机床第一次出现液压油发黑时并没引起注意,直到柱塞泵咬死,电动机无法转动。拆开泵进行检查,发现在油泵内壁圆周上有许多生铁粉,转子中部分柱塞与孔的配合较松,因此认为是柱塞与孔间隙过大磨损所引起,即对咬死的部分柱塞进行了研配及修理,并更换了部分轴承等备件。但装配后使用没多久故障重又再现,要用6大桶油才能加满的一箱油又变成了黑色,油中混入了大量的铁粉,泵最后又被咬死。拆开后检查同前次大致相同,根据检查,修理工仍认为是转子与柱塞磨损过大所造成,因此即购买了一转子装上使用,但装上使用不到一周,情况与前二次一样,最后泵又被咬死。在这种情况下,按理应分析一下出现铁粉的可能原因,可是有关的维修人员对油中大量铁粉的来源感到不可理解,认为前二次的修理在泵中也没有可再查找的部位,所以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油缸部分,认为可能是油缸内的磨损,对两个油缸进行了拆卸检查,结果一无所获。当时我们得知该故障后,对油中出现大量铁粉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是:铁粉一定与泵内高速旋转的部件有关,如果油缸内拉毛,在短期内是绝不会磨出大量铁粉的,检查应放在油泵部分,因此要求维修工对油泵进行重点检查。在对油泵翻身检查时,油泵的内圈(鼓轮)突然掉出,原来该部分与D42234轴承配合的内圈因跑圈,在直径约170mm的圆周上单面已磨损了5mm以上。由此磨出的大量铁粉,造成了液压油发黑,轴承损坏,轴咬死,机床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对磨损部位进行了镶嵌修复,更换了损坏的轴承,同时根据分析,原来的转子是不影响使用的,因此,将更换下的转子重又装上使用,机床正常。这一故障,由于判断上的失误,磨出的铁粉使机床的液压元件受到损坏,因三次修理及购买备件,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给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一故障的修理,说明在故障诊断中,多运用一些基本原理来考虑问题,有时候能使问题简单化。相反,如果不加分析或仅注意表面现象就事论事地处理故障,所花费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设备维修中,做好对故障现场诊断,是保证快速、准确处理故障的前提。只有在维修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维修质量。

资讯录入:设备管理    责任编辑:设备管理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