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发电厂6号汽轮机是东方汽轮机厂生产的N75-90-1型汽轮机,于1974年投产。长期以来,该机的调速系统一直不太稳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负荷摆动的现象,同时伴有加减负荷不灵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滑负荷,甚至甩负荷到零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1 原因分析 从6号汽轮机调速系统的几次检修情况来看,油带水是引起系统失稳的首要原因,因为每次处理都要做大量的清洗除锈工作,检修后刚开机一段时间内能维持正常,过后如油带水严重时又旧病复发。另一方面,调速系统本身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重点是提高其自身抗油质劣化的能力。根据6号机调速系统摆动的现象,结合制造厂方面对同类型问题的处理经验,作 如下分析。 1.1 调速滑阀对中力偏小 调速滑阀是调节系统的放大机构,它主要作用是将一次脉动油压信号转换成二次脉动油压去控制油动机开启调节阀门。为了防止滑阀卡涩,保证系统的灵敏度,该滑阀采用了自动对中的结构,这种结构的自动对中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配合间隙、对中油孔直径、压力油大小、洼窝面积、结构形式等。理论上这种设计可使滑阀与套筒始终不接触,但这是在油质保持清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实际运行中油系统中的油质不可能那么理想,往往含有各种机械杂质和水分,这些东西进入调节系统后,容易引起滑阀等运动部件卡涩,使滑阀活动不灵敏,引起调速系统摆动。 1.2 反馈滑阀结构不合理 油动机的反馈滑阀采用的是机械弹簧式结构,油动机向上开启时,由斜板顶着反馈滑阀上行,这时一般不会发生卡涩;油动机向下关闭时,反馈滑阀仅靠弹簧力的作用向下行,当弹簧力不足,无法克服滑阀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时,就出现了在油动机关闭方向的卡涩。反馈滑阀因不能正确跟踪油动机的开度而产生滑负荷现象,只有等到反馈滑阀克服阻力后,汽轮机负荷才能恢复起来。
2 改造前解体检查情况 1999年1月,对6号机调速系统进行了部分特性试验和部套解体检查,情况如下: a)通过启动阀和油动机行程、反馈滑阀行程关系的试验发现,实验曲线断断续续,有1/3左右的区段显示出反馈滑阀不能有效跟踪; b)调速系统部件锈蚀严重,其中调速滑阀下部的一只小弹簧已锈断成4截; c)调速滑阀小滤网及滑阀内脏物极多,已把很多油孔堵塞; d)反馈滑阀组合件锈蚀,且有约1 mm的松动; e)油带水、乳化变质严重。
3 改造措施 3.1 改进调速器滑阀 采用东方汽轮机厂新设计的调速器滑阀,该滑阀作了如下改进: a)增开了两道均压槽,以减少摩擦接触面积; b)增大自动对中油孔直径和对中洼窝的面积,提高其自动对中力; c)将滑阀与套筒之间的间隙由原来的0.10 mm放大至0.12 mm,使其抗卡涩能力增强; d)用钢珠代替固定的顶头,改善滑阀的灵活性。 3.2 改变反馈滑阀的跟踪方式 为克服弹簧力不足造成的跟踪力弱、易卡涩和响应慢等问题,将反馈滑阀的跟踪方式由原来的机械弹簧式改为液压式。具体改进如下: a)换用新设计的液压式反馈滑阀和套筒; b)将原压力油管与二次脉动油管对调,使液压跟踪力增大一倍; c)将反馈滑阀的密封段与导向段分开,消除液压卡涩力,保证跟踪特性。 3.3 调整尺寸和状态 在安装之前,对所有的解体部分进行了清洗处理,做好相关尺寸的测量和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个别尺寸,作了相应的加工处理。将油动机及调速系统的其他部分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3.4 更换部件 在调速滑阀阀芯顶部加装一9.5 mm的钢珠,更换了滑阀下的小弹簧;为提高反馈滑阀的灵活性,将反馈滑阀的滚轮支架、轴承、垫圈、垫片和销钉一并作了更换;汽轮机润滑油全部换成新油。
4 调试 4.1 原启动阀与油动机行程关系 启动阀从9.1 mm至12.1 mm(变化量3 mm),油动机从0至250 mm。 4.2 改造后启动阀与油动机行程关系 启动阀从11.65 mm至14.65 mm(变化量3 mm),油动机从0至250 mm。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改造前后,在启动阀行程变化量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实现了相同的油动机变化量。改造前后的特性基本保持一致,调速系统的速度变动率均为5%。
5 效果 经过反复多次操作试验,反馈滑阀跟踪良好、可靠,油动机开启平稳,调速系统迟缓率大为降低,灵敏度明显提高。 机组启动时,升速平稳,反应灵活,能很好地控制转速。定速带负荷后,油动机波动在2 mm以内,转速变化在1 r/min以内,负荷稳定,没有出现摆动现象。 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检验,表明此次对调速系统的处理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油 带水这一威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