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上线后,如何保证其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化”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有建立合理的系统运行管理制度,才能保证ERP系统的稳定运行,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避免系统越运行越混乱的现象。 制度为管理服务 ERP系统上线,仅仅提供了一个“硬”的物理环境,“软”的运行环境则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来保证。ERP系统的任务就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它的管理工作以向企业或其他组织提供必要的信息为目标、以能够满足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为标准。一般来说,ERP管理工作包括计算机硬件管理、ERP软件状态管理、数据收集、成果提供等。 因此,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必须由了解系统功能及目标、能与企业管理人员直接接触的信息管理专业人员专职负责。 要制定系统运行管理制度,首先应该了解其内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管理、运行情况记录以及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三方面内容。 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一般包括数据的收集、例行的信息处理及服务工作、计算机本身的运行与维护、系统的安全管理等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规范来执行。另外,常常会有一些临时性的信息服务要求会向信息系统提出,这些信息服务不在系统的日常工作范围之内但却可能很重要,因此通过制定具有弹性的规范来满足这种要求也不可或缺。 运行情况的记录对系统管理、评价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资料,企业相关的主管人员应该从系统运行的一开始就注意积累系统运行情况的详细材料。一般需要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包括以下方面:有关工作数量的信息,如开机时间、报表数量、系统中积累的数据量等,有关工作效率的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质量,系统的维护修改情况,系统的故障情况等。 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能为系统的改进、扩展及后续开发提供依据。这项工作应该在“一把手”的直接领导下,由系统分析员或专门的审计人员会同各类开发人员和业务部门经理共同参与,定期进行。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不仅仅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员、数据及软件的管理。
马上建立相应制度
在结合企业实际和对ERP运行管理内容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应该制定相关制度。而且只有在ERP实施的前期就应该着手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做到员工职责明确,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信息中心”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实施ERP的企业来说,或者有专门的机房作为“神经中枢”来运行信息系统,或者有专门的办公室(比如中小企业)来运行这些系统。对于这样的“重地”,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人员才能出入及出入时间的规定,出入人员对系统操作行为的规定,计算机硬件设施的管理措施,安全的措施等等。 其次是对企业人员管理的制度。系统的运行是长期的,要使每一位操作计算机的人养成遵守管理制度的习惯,对其工作职责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写下来。其中,对员工考核和检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给员工一定压力,从而完成工作任务。 另外,对于系统中的数据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某些数据可能意味着重大商机,对这类数据应该规定查看权限和操作权限,以防止企业因此受损。数据管理还包括数据备份,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它能够保证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能恢复到最近的系统状态上来。对数据备份也应该写入管理制度中,比如多久备份一次等。 最后,就是对信息系统运行的档案管理,主要包括系统开发阶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清单、测试报告、用户手册、操作说明、评价报告、运行日记、维护日志等。这些文档的管理同样很重要,因为这些文档保证了系统的可追溯性。相关档案的借阅也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控制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