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维修 >> 维修案例 >> 电力维配 >> 文章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300MW机组EH系统常见故障
QFSN-300MW发电机漏氢分
高压变频器在宣电300MW机
M-3311微机型变压器综合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
300MW机组各参数变化对供
300MW火电机组运行技术比
300MW火电机组运行技术比
300MW火电机组运行技术比
300MW锅炉火焰检测系统使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T-30卧式加工中心程序与参数丢失的原因           
T-30卧式加工中心程序与参数丢失的原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6 19:34:31
T-30卧式加工中心(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生产),经常出现系统程序报警,或工件程序紊乱、丢失,甚至系统程序丢失的故障,致使机床运行时好时坏,影响了公司的生产。
    该机床有三个直线轴(X、Y、Z),一个旋转轴(B),一个直流主轴,双工作台。三个直线轴为直流伺服驱动的全闭环控制,控制系统为公司开发的AC900数控系统,由执行单独功能的各控制板组成,系统程序、机床参数、工件程序、夹具偏置、刀补等,都是通过纸带阅读机或穿孔机输入。
    系统控制电源由一专用的5V DC和士12V开关稳压电源供电。系统程序及工件程序由一组电池保存。通常情况下,机床电源断开后,由一组辅助电源为电池充电。所以,在正常状态下,总电源断电在72h内,系统程序和工件程序不会丢失。引起系统程序、机床参数、工件程序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相关电路板故障及在机床上正常运行时,系统工作电源+5V、士12V瞬间断电或出现故障,均会引起系统程序及数据的丢失。由于该机床的系统程序、机床参数都保存在纸带中,刀补数据、夹具偏置也可通过穿孔机保存在纸带中。通常,机床系统报警时,在更换了某些相关的电路板后,只要将系统程序和参数输入到机床的系统中,机床就能恢复工作。另外,刚开始出现上述报警或故障,其间隔时间较长,故未深入研究其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故障也逐渐频繁,有时第一天正常加工,第二天机床就无法开动,更麻烦的是:操作者未将工件坐标系、刀具补偿参数作记录,在出现系统报警后,上述参数就无法读出,或已丢失,要使机床正常工作,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既给操作者增加工作量,又影响了生产进度。为此,又再次检查相应电源,未发现问题,再将相关电路板插头、插座清洗、检查,也未发现有接触不良的现象,最后仍怀疑到保存系统程序及参数的电池上。测量其电压,正常。检查外观,也正常,但将其(两组,四个)拆开后,测其电流,每个都只有几十至100毫安左右,大大低于它的规定数值(>500mA)。即:电池工作电流太小。据此判定,问题出在该电池上。换上新的电池后,机床工作正常。至今,再未发生丢失系统程序或工件程序等系统报警的故障。
    由此可见,在机床断电时,由电池供电的系统程序、工件程序的系统中,在检查电池时,不仅要检查其电压,而且要测量翼供电电流是否在规定数值内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