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管壳式废热锅炉高温度和高温差介质的苛刻的工作条件,克服结构复杂、制造困难的缺点,设计了双套管结构。这种结构适用于大蒸发量、大温差、高温度、高蒸汽压力、高传热速率以及高压气体的工况。它用扁圆套管代替管壳式废热锅炉的管板和水室,具有较大的热膨胀差值的补偿能力,同时还具有管子冷却均匀、气侧比较容易清洗、在高压下可不使用大厚度外壳和管板的优越性。 国外应用较多的有,德国的Schmidt施密特废热锅炉(双套结构,德国专利);日本的M—TLX急冷式废热锅炉(三菱式螺旋管型)和德国的Borsig薄管板型急冷废热锅炉。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目前已有国产化的小型的内、外管长为3100mm的双套管废热锅炉。哈尔滨锅炉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内、外管长为9600mm双套管废热锅炉属国内首台。
1 结构设计特点
1.1 设计参数见表1。 1.2 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表1 双套管废热锅炉设计参数
设计压 力MPa
工作压 力MPa
设计温 度℃
工作温 度℃
操作 介质
流量 t/h
程数 个
腐蚀裕 度mm
焊缝 系数
有效容 积m3
传热面 积m2
充水质 量kg
绝热层 mm
保温层 mm
壳程
13.63
12.36
350/385
328
汽水混合物
13.874
1
1.5
1.0
0.65
98.44
16270
50/290
130/210/290
管程
0.343
0.070
400/525
329~375
裂解汽
12.1836
1
3/4.5
1.29
1.3 结构改进 此改进主要是对引进的德国施密特结构而言。 1.3.1 引进德国技术时首次将内管由原Φ51、厚5mm改为Φ51、厚5.5mm,外管由原Φ71、厚5mm改为Φ70、厚5.5mm; 1.3.2 用户认为内外管管径及壁厚的改动,引起流通截面积改变,能否影响工艺性能,影响蒸汽的产量。为此,内外套管数增加2根,由原64根增至66根。壳程(套管间)流通截面积由原0.056297m2减到0.04562m2,管程(内管侧)流通截面积由原0.084496m2减到0.08294m2; 1.3.3 水联箱管由原Φ219、厚25mm改为Φ273、厚45mm,汽联箱管由原Φ245、厚42mm改为Φ273、厚45mm。 1.4 主要受压元件设计 1.4.1 集流管(扁圆管)采用15CrMo,Φ108、厚11mm管子制成 集流管是双套管废热锅炉中的主要受压元件。在操作状态下,裂解炉出来的高温裂解气通过内外套管的环形空间蒸发汽化,进行热量交换。套管两端的集流管,将多组套管的环隙连通。集流管的截面有圆形、扁圆形和椭圆形,如图2所示。本台设备集流管采用椭圆形。集流管起着管板的作用,并能象膨胀节一样吸收内、外管之间的热膨胀差,因此能适应工艺过程的高热流密度、高温差和高压的工作条件。 目前,国内外试制的双套管废热锅炉,其集流管截面大多数为扁圆形的(图2的b型),德国西贝尔(Siebel)教授提出了此元件壁厚的设计公式,并得到了许多国家权威的认可与应用。到目前为止,引进的双套管废热锅炉均是按Siebel公式计算的。
为了寻求Siebel公式的适用范围,国内有关单位对双套管废热锅炉的强度做了一些研究工作,结果发现Siebel公式没有考虑由于内、外管温度差产生的影响,没有考虑由于内压引起管子伸长的影响,也没有建立整个联箱的平衡条件,与理论和实验结果都有一定的差距,按Siebel公式设计的锅炉之所以能够安全使用,是由于该结构的强度有较大的富裕系数,可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规定的试验压力。 国内对集流管的强度计算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套管排列较密,可采用弹性基础梁的方法近似求解。有关文献中推荐了集流管的应力计算公式。但是,文献中的设计公式只能计算扁圆型集流管(图2中的b型)圆弧中线内、外表面B1/B2点的应力值。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点并不是应力值最大的位置。而设计公式没有考虑集流管之间组焊以后的应力重新分布,也不适于计算椭圆型集流管(图2中C)的应力。 为此,在本设备设计中采用有限元法对椭圆型集流管进行了应力分析。分析中考虑了两集流管连接焊缝的影响,并按ASMEVⅢ-2规范进行了应力评定和疲劳寿命计算。有限元计算采用Ⅰ-Deas通用软件中的有限元程序对集流管进行应力分析。
a.内、外套管与集流管之间环隙仅承受压力p=13.63MPa的作用; b.内、外管之间仅承受热膨胀差,经计算Δ=15℃,内管、外管之间的位移差δ=0.972mm; c.工况a/b的综合作用; 经评定,完全满足强度条件。 1.4.2 合理选用材料 设备裂解气出口端设计温度达525℃,选用耐高温的25Cr2MoVA(原21CrMoV57DIN17240)螺栓材料以满足温度的要求。 1.4.3 法兰螺栓连接 采用通用的法兰螺栓连接计算的程序软件,进行优化设计,用双头螺栓取代六角头螺栓,采用细螺杆的双头螺栓后,降低了法兰的上紧力,既避免了应力集中,又安全可靠。
2 国产化设计的工艺性能参数核算分析
2.1 传热计算分析 传热过程为:管程侧是对流放热,壳程侧是沸腾蒸发放热,而本设计的结构改进,致使管程和壳程的流通面积改变,引起介质流速变化,介质流速变化对对流放热的影响为X=Φ(W0.8=Φ(G/f)0.8(按紊流对流放热考虑);对沸腾蒸发放热的影响很小,且沸腾侧的放热系数远远大于对流侧放热系数,所以对总的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以略而不计。且原设计:
α1原=1207.14kJ/m2.h.℃ α2原=25166.85kJ/m2.h.℃ k原=886.35kJ/m2.h.℃ 热阻R=2.3885×10-5m2h℃/kJ
这样可得出:管程的放热系数α1=α1原(f1原/f1)0.8=1225.23kJ/m2.h.℃ 壳程的放热系数α2=α2原=25166.85kJ/m2.h.℃ 则原设计的传热系数k原为886.35kJ/m2.h.℃ 改动后的传热系数k=875.46kJ/m2.h.℃ 传热对数温差Δtcp计算得出191.85℃ 原设计计算传热面积f原为97.2m2 改进后的传热计算面积f为98.6m2 原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98.44m2 改进后的实际传热面积101.5m2 不论原设计或改进后的设计,其实际传热面积均大于计算传热面积,故都能达到传热要求。 2.2 管程介质阻力计算分析 设计的改进,使管程侧介质流通截面积变动引起流速变化,介质流速的变化对流动阻力的影响为Δp=Ψ(W2),且Δp=6.86×10-3MPa=6864.7Pa,这样可得出改进后的介质流动阻力Δp
Δp=Δp原(f1原/f1)2=7119.6Pa
则Δp/Δp原=1.037,即阻力增加4%,小于一般设计的计算误差。 2.3 壳程介质(水)循环分析 壳程的水循环属于自然循环,水沿内外管间受热而上升流动,并产生蒸汽,为汽水混合状态进入上联箱管至分离器,进行汽水分离,蒸汽流出,水沿下降管进入下联箱管而进行循环,此循环中的介质流量G与所产生的蒸汽量G1之比为循环倍率K
水循环计算的目的是保证循环可靠,防止上升管管壁温度上升超出允许值,以保证安全。在自然循环中,当水的压力上升时,循环倍率下降。当水的压力达到临界压力时,循环倍率很小,水循环困难,不能保证安全。所以当水的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时,就不能采用自然循环,而采用强制循环。对中、低压锅炉因水循环倍率很大,可不做水循环计算,即能保证安全;而对废热锅炉由于热源温度较低,也可以不做水循环计算。 本设计水的压力为12.36MPa,饱和温度328℃,循环倍率为8~15,取决于上升、下降管的水流动情况和上升管的受热情况。由于水循环的流程较简单,不会产生大的流动偏差,所以上升管不会有超温的可能。 本设计由于结构的改进,上升管流通截面积减少,将引起上升流速增加,上升阻力增加。假定在下降管压头和循环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上升管阻力增加,使循环倍率减少,又使下降管压头上升,而达到新的平衡,即循环倍率减小。 从以上分析可知,国产化的设计,能够满足原设计的工艺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