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炉水中Cl-是促进水冷壁(20号碳钢)点蚀的主要侵蚀性离子。各国对不同水处理工况下水中Cl-作了严格的规定。美国EPRI平衡磷酸盐控制Cl-浓度小于0.028 mg/L[1]。我国国家标准GB12145—99 规定:亚临界汽包炉磷酸盐工况下控制Cl-浓度小于1mg/L。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亚临界汽包炉炉水在低磷酸盐工况下,侵蚀性Cl-浓度应控制多大量,才不引起水冷壁点蚀,是本试验研究的目的。
1 试验方法及条件 模拟炉水倒入洁净的釜体内,将预先处理好并称重的碳钢试片悬挂在模拟炉水中 ,充氮除氧后,缓慢升温,达到设定温度后恒温6 h。试验完毕,冷却至室温,取出试片,立即用除盐水冲洗后,用酒精、丙酮洗净放在干燥器中,隔一段时间后称重(所隔时间长短与预处理操作相同),测定模拟炉水中总铁浓度,对表面膜进行表面形貌及元素成份分析。试验条件:温度360℃,pH为9.40±0.20(用NaOH调),磷酸根含量小于1.0 mg/L,溶解氧含量小于0.020 mg/L,模拟炉水(ml):试片面积(cm2)=15∶1,试片材料为20号碳钢。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Cl-对未成膜试片的点蚀
在高温炉水中Cl-对20号碳钢的点蚀与Cl-的浓度、pH、温度、压力、水处理工况及试片表面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表1实验结果是在其它条件均不变,只改变Cl-浓度的情况下得到的。表中CCl-指腐蚀前模拟炉水中Cl-的浓度;V是称重法得到的腐蚀速率(或称增重速率),此值为正,说明氧化速率大于溶解速率[2](本文用EPMA测定的表面膜的相对含氧量来近似表示氧化速率);CFe指腐蚀后水中的总铁浓度,近似表示溶解速率,之所以近似是因为它还包含高压釜壁溶解出来的铁;N表示点蚀密度,用试片中心每平方厘米的蚀点数表示。从表中数据可看出,随着Cl-浓度的增加,铁的增重速率减小,也就是氧化速率减小,而铁浓度增加,溶解速率增加,点蚀密度也增加,即腐蚀速率增加。1号试片表面膜有光泽,2、3号试片下端出现很浅且较圆的蚀点,蚀点内表面膜含氧量稍低于蚀点外表面膜含氧量。从电子探针对微区形貌分析可知,当Cl-浓度为0.2 mg/L时其表面状态与Cl-浓度为0 mg/L时类似;但在放大4 000倍的EPMA图中显示出Cl-浓度为0.1 mg/L时已有很小蚀点存在;Cl-浓度小时,如0.4 mg/L,蚀点大而少且很浅,Cl-浓度大时(如10 mg/L),蚀点象针孔,小而密,膜很粗糙,不均匀,许多区域无膜;试片表面有划痕处腐蚀速率特别大 。表2是试片表面膜EPMA主要元素成分分析数据,从表中数据可知其含氧量随Cl-浓度增加而减小,氧化速率下降,这与重量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试片表面膜内含Cl-量随炉水中Cl-浓度增加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说明随着Cl-浓度增加,吸附到试片表面的Cl-含量也增加,增加了Cl-在表面参与腐蚀反应的机会,Cl-取代了部分OH-与铁形成络合物而溶解于炉水中,破坏表面膜的质量,加速铁离子扩散,使炉水中铁离子浓度增加,试片表面蚀点数明显增加,这就抑制了氧化膜的形成,因此对于未成膜碳钢试片,Cl-浓度应控制在0.2 mg/L以下才不致于引起明显点蚀。若条件允许应控制在0.1 mg/L以下。 2.2 已成膜碳钢试片的腐蚀
先将试片钝化10 h,将成膜均匀无蚀点的试片经360℃±3℃、Cl-浓度分别为0.2、0.4、0.6、0.8、10 mg/L的模拟炉水腐蚀5 d,每天6 h。每天换一次模拟炉水 ,并对试片称重,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随Cl-浓度增加,试片的增重有下降趋势,但当Cl-浓度高达0.8 mg/L时,试片还将增重,膜未被溶解,当Cl-浓度达10 mg/L时,表面膜明显溶解,因此成膜完整试片,Cl-的极限浓度可适当放宽到1 mg/L以下。从电子探针分析可知试片表面先形成的膜颗粒小、致密、均匀、保护性好;后来继续生长的膜颗粒粗大,膜孔隙较大。用同样方法对已有蚀孔的试片进行腐蚀,结果发现当Cl-浓度为0.2 mg/L时,膜开始溶解,且原蚀点周围产生新的小蚀点,原蚀点变大、变深。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蚀点周围膜的体积大,较疏松,无保护作用,而其它区域的膜有保护作用,不发生点蚀。因此成膜不完整试片与未成膜试片一样,Cl-浓度也应控制在0.2 mg/L以下,若条件允许应控制在0.1 mg/L。
3 典型蚀点的分析
在加入腐蚀性Cl-的高温炉水中,未成膜20号碳钢试片经腐蚀后发现,随Cl-浓度增加蚀点数目增加,并且可观察到圆形蚀点的中心有黑点,有些黑点中有小白点。为了分析Cl-对碳钢的点蚀机理,我们在EPMA二次电子像中观察了某些典型蚀点的形貌,3个蚀点取自不同Cl-浓度下的试片。蚀点a为凹型,分三层,最外层颜色发白,最里层颜色灰白,中间层颜色深黑(凹槽);蚀点b不规则;蚀点c很深。3个蚀点的不同区域分别作EPMA元素成份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看出,不同区域(颜色不同)含氧量相差较大。颜色最深即蚀点最深区域含氧量最低,含氯量也最低;颜色最浅区域含氧量最高,含氯量也最高。
坑口含氧量及腐蚀性离子含量比坑内要高,即腐蚀产物坑口比坑内多 。可这样理解:由于蚀坑较小(μm级),坑底充当腐蚀电池的阳极(小面积),而坑口周围为阴极(大面积),在坑内铁原子不断失去电子,电子经金属基体向阴极迁移发生还原反应,在电场作用下,铁离子向坑外运动,Cl-、OH-等负离子从溶液中向坑内运动,在坑口相遇发生二次腐蚀反应: Fe(OH)2+2H++2Cl-
加速腐蚀反应的进行,所以在坑口腐蚀产物多,氯离子含量高。在坑周围虽然腐蚀产物多,但由于腐蚀速度快,膜很疏松,孔隙大,无保护作用,多次硫酸铜点滴试验其变色时间很短,只几秒钟;相反在同一试片的均匀成膜区试验,虽然含氧量不高,但由于膜致密,保护性好,硫酸铜点滴试验其变色时间长达几分钟。
4 现场水冷壁割管试验
某电厂1号炉炉水水质Cl-含量在0.70~1.22 mg/L之间波动,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有点蚀的可能。大修期间从炉膛高热负荷区割下水冷壁管进行研究,该炉运行了7 320 h,管壁呈现黑色,有蚀点。用电子探针对典型蚀点进行成分分析
注:“较远”指离蚀坑稍远,成膜比较均匀的区域;“外部”指蚀坑坑口;“内部”指蚀坑较深处。
从表5数据看出,蚀坑内外腐蚀性离子的腐蚀规律与实验室的结论基本相同 。现场水冷壁的腐蚀相当于实验室成膜较好试片的腐蚀。由于实验室试验时间较短,成膜试片CCl-在0.8 mg/L未见明显点蚀,而现场运行时间长,CCl-在1 mg/L左右蚀坑已经非常明显,因此在现场CCl-应控制在0.2 mg/L以下。现有国家标准对磷酸盐水处理要求CCl-控制在1 mg/L以下,范围太大,应根据锅炉等级分别加以规定,对于亚临界压力锅炉应小于0.2 mg/L为好。
5 结论:
(1) 在低磷酸盐水处理工况下,360℃±3℃,pH 9.20±0.20,O2含量小于0.02 mg/L,含量小于1.0 mg/L条件下,未成膜试片随炉水中氯离子浓度的升高,蚀点密度增加。当CCl-≤0.2 mg/L时,试片表面状态接近于不加氯时的表面状态。当CCl-≥0.4 mg/L时,试片表面蚀点随CCl-增加明显增加,因此未成膜试片CCl-应控制在0.2 mg/L以下。
(2) 对于成膜较好的试片,由于其保护作用,CCl-为0.8 mg/L时,膜无明显溶解;对已有蚀点的试片,当CCl-=0.2 mg/L时,原蚀点周围已经产生新蚀点,膜开始溶解。
(3) 炉水中氯离子是水冷壁点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由电子探针对蚀坑内外进行元素成份分析得出:蚀坑坑口腐蚀产物多于蚀坑坑底,腐蚀产物多,氯离子含量高 ,此处耐蚀性差。
参考文献
[1]R.B.DOOLEY.The Cutting Edge of Cycle Chemistry gor Fossil Plant .IWC—96—37. [2]周年光等.高温炉水中碳钢耐蚀程度的评价.华东电力.20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