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在组织设备维修工作中,采取以预防为主、维护与修理并重的方针。实行设备计划预防修理制,坚持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与维修工作,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靠性理论的研究已达到适应现代设备维修的实用阶段。“预防为主”的原则,反块在设备维修指导思想上,已经不仅仅是原来那种“工作→磨损→故障→安全”和“反复检查,多做工作”的纯朴、直觉的经验,而变成了更科学、更全面反映设备维修客观规律的“不同故障型式→不同后果→不同对策”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指导思想了。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指导思想认为:
①现代设备的使用条件和环境复杂,实践证明,大量的早期故障和随机故障,不是单纯依靠确定修理周期,进行计划预防修理所能完全奏效的,故障的发生也并非全部都与设备使用时间有关。有些情况下,机件磨损是时间的函数,定时维修不能做为预防维修的唯一方式。
②由于设备固有可靠性的提高,在规定使用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不一定会产生足以影响规定功能的故障;即或出了故障,由于多余度(冗余)技术的采用,也不致影响生产任务和安全。
③维修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控制影响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各种因素,以保持和恢复其固有可靠度。对安全有直接危害的耗损故障和隐患,并非维修工作所能全部预防的,有一部分要靠技术改造、改进设计,或者生产新型号设备来解决。
④多做工作,拆卸分解频繁,不但起不到“预防”故障的作用,还可能会破坏机件的正常耗损规律,使设备经常处于“浴盆曲线”的早期故障阶段,人为地造成“短期不可靠性”(早期故障率高)。要依据对机件本身的可靠性分析,区别对待,尽量少做那些不必要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做好必要的维修 (包括确实必要的拆卸与分解检查)。
⑤对于故障的发生确实与工作时间的增长有密切关系,且无法视情或监控处理的机件可采用定对方式进行维修;对于故障射发生能以参数标准进行原位检测,并且具备视情条件的机件,可采用视情方式进行维修;对于故障的发生不危及安全,并且通过连续监控可以在改掉发生后再进行维修的机件,或采用了多余度技术的机件,可采用状态监测方式进行维修保障。
⑥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指导思想,不仅用于指导预防具体机件故障等微观维修技术范畴,同时也用于指导宏观维修管理范畴。也就是说,不仅要加强使用部门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严格工艺操作规程,消除维修作业中的差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设计制造部门提出改善设备可靠性的建议,并且对新型号设备的研制提出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指标要求,从而对设备的可靠性,从设计制造抓起,贯串于使用、维护和修理的全过程,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工程。这样,立足于全系统和全寿命概念的高度,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可使有关设备维修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联成一个完整的设备维修系 统,围绕着以可靠性为中心来开展各自的工作,达到协调一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取得全局最优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