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管理论文 >> 设备管理论文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益         ★★★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益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上搜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 19:53:08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的设备管理对加速发展企业生产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设备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决非言过其实的夸大之辞。
       作为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水务企业,深圳市水务(集团)已具有162万吨的日供水能力和112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近期内能力还会增长,固定设备资产已达七亿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公司的设备管理日趋规范,制定了《深圳市水务集团设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系统的规章制度,在运行设备的现场维护保养、巡检管理和维修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近年来设备改造费用有所增加,2002年和2003年仅格栅除污机改造一项,更新和检修费用已达500多万元。有的设备使用时间仅两三年,就已出现严重故障。这些情况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设备选型不当,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梅龙泵站担负着向关外输送源水的任务,1999年由我公司接收运行两年之后,发现水泵机组出现振动大、出水压力不稳的现象,拆机检查,五台水泵叶轮均出现严重汽蚀,中心蚀穿孔洞最大可达1厘米左右,在我公司实属罕见。后据资料分析及各相关技术人员诊断,该泵站机组选型的允许安装高度正好处于临界状态,吸水井水位稍有波动,应会产生汽蚀。后经设备部与原生产厂联系将铸铁叶轮更换为不锈钢叶轮后,改变了机组的允许汽蚀余量,现已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二、 验收程序不规范,接收后的设备必须进行较大的整改。
       梅龙泵站和某些小区加压泵站接收后即被附近居民投诉,噪音太大,原应由建设单位解决的问题不得不由我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协调解决,其重要原因就是建设时期忽视了环保设计,验收时也未进行环保验收,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制造、安装验收标准不完善,在正式投产后再维修,成本大大增加。
       笔架山水厂供水机泵是进口630KW的南非泵,价格昂贵,运行约2000小时,发现机组振动大,刚性联轴器磨损失效。解体检查,才发现水泵轴和电机轴不对中,这本是在安装阶段应该可以避免的设备故障,结果增加了1.5万元的直接损失。
       通过对东湖泵站1#和2#送水机组维修检查,发现电机与水泵的轴对中都不合格,直接导致电机轴承的故障。另外还发现电机定子内有杂草和黄泥,这两台电机在当时安装时水浸过,未清理干净就投入运行,对设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四、 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信息脱节,使用效果不佳的产品仍在继续订购。
       我公司目前格栅机总量为75台,其中部分为进口设备。2002年和2003年相继更新6台和14台,大修3台,维修整改费用已超过500万。更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备的性能参数与实际工作状况有较大差距,设备刚性不足,运行时振动很大,链条经常断裂,耙齿或耙斗脱落频繁,不能正常生产。在设备选型阶段,使用单位曾提出过意见,但未受到重视,造成使用效果不佳的设备仍然进入了生产环节。不可否认的是,在招标采购中,过分强调低价中标和减少一次性投资,也会使不重视信誉的生产厂家对设备关键部件偷工减料,造成运行后故障率高。
       五、 设备型号不一致,备品备件杂乱,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由于水厂建设普遍分期进行,往往造成一个车间同类机组型号超过三种,不同期建设的同类设备生产厂家不同,备件和配件的互换性差,给零配件的贮存和采购带来相当的困难,一方面用而难备,另一方面备而不用,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我们发现,各生产单位仓库中的备件往往还未使用,相应型号的设备就已经更新或报废,有的在市场极易买到的油漆、O型橡胶圈、管接头、传感器等却大量贮存,超过保质期仍未使用。
       以上情况有诸多非主观原因,但也提醒我们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的质量特性受到设计、研制、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各项质量活动的影响,设备质量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开发阶段、采购和制造阶段、安装和调试阶段及售后服务阶段,而我们现在的设备管理主要集中在设备进入本企业固定资产后的后期使用管理,使用单位和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质量形成过程的前期管理反而参与极少,在为什么购进和购进怎样的设备方面没有多少发言权。如果把上述在生产中必须停机或花费大量精力的设备故障在设备选型、订购及安装环节中就考虑预防措施或解决办法,成本大大低于运行后的改造成本。
       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不应只重视设备资产的后期使用管理,还应重视设备的前期建设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有技术装备政策、技术设备规划、新增设备以及更新、改造等方面,如果大量不常用或不适用的设备轻易进入了企业的固定资产范围,企业的技术装备结构就会处于很不合理的状态,今后无论怎样加强管理都无济于事,只会给企业的营运经济效果带来不利的后果。我们参观过一个自动化生产程度很高、设备装备水平也很高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泥脱水处理过程中采用了板框式压滤机,而不是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离心脱水机,板框上的泥必须依靠人工清理,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不和谐的一部分。装备管理既是设备综合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又是一项贯穿全过程的工作。
       二、 加强信息交流,明确设计要求,保证选型合理。
       各部门应紧密配合,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筛除质量不佳的产品。订货部门在订货之前,应深入了解使用单位的具体意见和性能要求,尤其是无可替代的设备维修保养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器质量差别可能很大,设备是否安全可靠则必须依赖于用户的长期使用和售后服务考察。在招标评标过程中,技术方面的专业意见对型号的最终确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订货中对对设备关键部件或处理工艺应提出明确要求,避免生产厂家钻漏洞。
       三、 加强设备监理,严格质量控制。
       在产品到达使用现场前,产品的制造过程用户很难监控,更多铱赖于对设备的正确安装。要保证安装质量,首先应运设备安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有的施工单位在土建方面较强壮,但复杂的专业化设备则需要更高的专业要求。施工过程中,我们应选择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对关键工序进行检测。调试运行时,使用单位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跟进,既可深入了解设备的性能,也有利于今后的使用维护。调试和试运转时,应预先制定较完善的试验标准,包括设备的单机空载试验、设备系统联动负载试验和满负载、超负载(必要时)等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全面试验。
       四、 验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不能缺漏,以免造成返工。
       验收时,建设方或订货方不但应组织有关单位参加,特别对设备的可信性、安全性和环保指标及其他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对需要强检测的特种设备如起重机、压力容器、电梯、叉车等必须经国家专业机构检查合格后方能验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口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设备监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选择制造厂家、制造过程中的监理到交货验收,以及货物的托运等都可由监理机构负责和代办,必要时,对于一些大型重要设备,用户不可能全程跟踪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考虑采取这种方式。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是设备安全可靠地投入运行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设备运行效益的重要前提。设备管理人员,应针对生产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不断探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新课题,为水务事业做大做强作出贡献。

资讯录入:设备管理    责任编辑:设备管理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