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维修 >> 理论方法 >> 粘接 >> 文章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
 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器的应用分析
 论数控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化数控系
 浅析降低筑养路机械维修费用
 并联压缩制冷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
 空气制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
 清洗抽油烟机暗藏骗人圈套
 不拿汽车当实验品
 油箱宜满防腐蚀
 挖掘机的维修保养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加强“两措”管理努力降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中国化纤业:努力从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           
中国化纤业:努力从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27 16:00:37

 

      “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业要从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这需要理性投资和技术革命,构建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我国传统的纺织重地—江浙地区正在翘首以盼化纤业新的春天。

 

  4月的一天清晨,突然接到浙江慈溪化纤生产商陈清的电话。他兴奋地说,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国际化纤产品定货会上,慈溪的化纤业将2000万美元定单尽入囊中,他的企业一下子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大单。

 

  慈溪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共有化纤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近年来,高起点、大投入、大集聚的运作模式使慈溪的化纤业进入高品质、低成本时期,产品因而畅销海内外。

 

  慈溪是浙江化纤业转型一个缩影。经历了投资失控、国际高油价、纺织配额等不利影响,日前浙江化纤业投资日趋理性,开始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专家表示,这也是中国化纤业发展的必然出路,但要实现这一革命性变化的过程可能是漫长而艰难的。

 

  理性投资

 

  化纤业要转型,首要的问题是,宏观投资环境要根本改善,要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烟花三月,中国化纤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会在浙江桐乡召开。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表示,“展望2007年,中国化纤行业将进入第九周期的平稳上升期”。不过,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是一大前提条件。

 

  郑植艺说,投资增速过快、固定资产增长反弹压力过大,仍将成为影响今年化纤行业运行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不利因素。如果投资增长得不到有效遏制,不利因素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显现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化纤业必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快速反弹。否则,将会给今年特别是以后的行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破坏过去两年行业调整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市场需求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加剧市场恶性竞争,影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陈清对此深有体会。他进入化纤生意场很多年,无序投资的苦果让他和同行们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2005年是化纤业的寒冬,可谓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在此情况下,陈清的厂子变得异常艰难,不得不经常停工歇业,开工率不足60%,账面赤字高挂。

 

  国内化纤业亦是一片亏损,开始进入紧急调整期。因为无利可图,投资者对化纤市场一度索然无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化纤投资增速高达44.1%;2005年急速下降到2%;2006年1~5月也只有3.2%。投资温度明显降温。

 

  2006年9月是一个分水岭。当时,国际油价突然从高位下跌,化纤原料PTA价格随之回落,化纤市场出现转暖迹象。G天鹅、G吉纤、仪征化纤和G华联等13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由此,化纤投资增产又开始快速反弹。据统计,2006年1至10月明显反弹提高到23%,1至11月更是高达33.8%,1至12月大幅回落10.9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22.9%。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超出20%以上的投资增速是市场不能承受的。目前化纤的生产幅度依然大于纺织的生产幅度,即供大于求。

 

  郑植艺说,客观分析,2006年化纤产量13%的增速带来了行业的恢复性谨慎繁荣,考虑到需要更新和改造的产能占总产能的比例,考虑到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投入的实际需求,投资增速在10%至12%之间较为合理。

 

  技术革命

 

  专家表示,中国化纤产业到2005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不能再继续追求总量的增长,必须走向全面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日前,国家发改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以及差别化纤维的技术方向。

 

  说到技术创新,老牌企业仪征化纤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尤其在差别化方面更是堪称典范。顾名思义,差别化纤维是对常规化纤维有所创新或具有某一特性的化学纤维。日前仪征化纤短纤产品差别化率已突破72%的大关,附加值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据仪征化纤总经理肖维箴介绍,为了提高差别化纤维的研发能力,公司紧紧围绕低成本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不断完善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出台了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暂行办法,有效调动了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

 

  同时,功能化化纤产品也是仪征化纤开拓的一个新领域,譬如,抗菌、抗紫外线、吸湿排汗和汽车装饰面料等具有特殊用途特殊功能的产品。实际上,这是仪征化纤提高利润空间的关键点。

 

  据了解,仪征化纤开发的56分特/144孔多孔超细旦丝作为下道加工羽绒服和滑雪衫等高档外贸服饰面料,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而且取代了进口。此前,超细旦高档品种的单丝纤度要求小于0.3分特,国际上仅有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形成技术垄断。仪征化纤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跨越了这道技术门槛。

 

  此外,仪征化纤正在投入和研发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纤维。业内人士分析,生物质化纤不仅是高油价时代的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将引发一场化纤技术的革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记者曾使用过美国杜邦公司Sonora聚合物生产的毛毯,感觉很舒服。Sonora聚合物是杜邦发明史册中的“新宠”,是杜邦最新推出的一种先进高分子聚合物,据称能克服现有各种合成纤维的各种缺点,使服装具有手感柔软、抗紫外线和氯、抗污和免烫等功效。

 

  去年,杜邦与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公司进行合作,开始在华投资生产生物Sonora聚合物产品,这标志着该产品在亚洲首次进入商业化生产,2007年将面世。由此,国内化纤企业也应加快步伐,在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等领域抢占市场先机。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昂,目前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为数很少。

 

  产业集群

 

  之所以无力进入高端领域的研发,说到底,还是产业实力的问题。目前,我国化纤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和研发不足已成为制约化纤行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据记者了解,不少民营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生产处在盲目跟风状态,难以支撑科技突围的大局。

 

  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又在逐步退出微利的化纤市场,将重点投资放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PTA、PX等上游产业。因此,国内没有一个大型产业集团来推动和实施化纤业的高端化进程。

 

  根据《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我国将在“十一五”末初步建成世界化纤生产和研发基地,使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取得产业化成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专家表示,要提高化纤行业的竞争力,就要依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模式。

 

  据了解,产业集群的显着特点就是,企业的空间集聚和部门集中;地方经济主体之间有着社会文化联系和产业共同的行为准则;物品、服务、信息和人员基于贸易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拥有支持众多企业的公共机构或私营机构。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化纤企业还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集群层次较低,发展不充分;以低成本竞争为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以重点产业为主,大部分缺乏上下游支撑;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配套不够等。可以说,化纤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受纺织产业的拉动。

 

  对此,专家建议,化纤企业应走上合作之路,停打价格战,共同谋求有序、合作、寻求共赢的理性经济模式,努力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同时,联手向上游原料产业拓展,并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市场等手段,稳定化纤原料价格,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此外,还应加大对下游产业的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升级。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