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维修 >> 理论方法 >> 刷镀 >> 文章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进口卧式加工中心CINCIN
C1540立式车床的电气控制
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方法
常用不锈钢焊接方法
立式车床的SINUMERIK802
CW6163车床扩大加工范围
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标准
车身焊接与激光焊接
怎样的波峰焊接是标准工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刷镀层的选择         ★★★
刷镀层的选择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上搜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8 20:54:39
      修复零件的刷镀层,既要保证需要的尺寸,又要达到表面性能要求。但一种刷镀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内应力会使镀层出现裂纹或剥离。各种金属镀层有一定的安全厚度,按经验推荐安全厚度见表1-1。单一镀层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用组合镀层。组合层一般由过渡层、尺寸层、夹心层、工作层组成。可根据所需镀层厚度,选用不同层数的组合镀层。
                                                       表1-1  刷镀层的安全厚度

镀层类别

安全厚度

镀层类别

安全厚度

镀层类别

安全厚度

镀层类别

安全厚度

快速镍

130

半光亮银

100

碱铜

130

镍钨(50

70

碱镍

100

特殊镍

50

高堆积碱铜

200

100

高堆积镍

130

低应力镍

130

快速铜

100

100

中性镍

100

镍钨合金

70

半光亮铜

100

200

致密快镍

130

镍钻合金

50

低氢脆镉

100

50

 

 

 

 

     

     

   

      ①过渡层。为了提高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在基体上先镀的底层称为过渡层,一般为1~2μm,最大≤5μm。常用过渡层为:
       i.特殊镍和钴镀层,用于钢及合金钢;
       ii.碱性铜层,用于铸铁、铸钢、锡和铅等较软基体;
       iii.低氢脆镉层,用于对氢特别敏感的超强度钢。
       ②尺寸层。当镀层<0.2mm时,可用快速镍、快速铜或快速铁一次镀到厚度要求。
       ③夹心层。一般用低应力镍,厚度≤50μm。
       ④工作层。即满足零件表面工作条件的镀层。根据工作条件要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i.耐磨层,用镍钨合金、钻合金、铁合金、特殊镍、快速镍等。耐磨工作层厚度应≤50μm。一般镀后不做加工,由控制基体精度或尺寸层精度来保证;
       ii.减摩层,用铜、锡、铅、钢及其合金;
       iii.耐腐蚀层,阴极防护层用镍、铬、金、银、锡等,以自身抗腐蚀来保护基体;阳极保护层用锌、镉等,以自身受浸蚀过程来保护基体;
       iv.改善钎焊层,对不易钎焊的铝、不锈钢、高熔点合金等,表面可镀锡层,或铝表面镀碱铜,不锈钢表面镀特殊镍,可以改善钎焊性;
       v.导电、防渗碳、防氮化层均可镀铜。

文章录入:设备管理    责任编辑:设备管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