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
备
管
理
网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
|
小型机组DCS改造方案探讨 |
|
|
小型机组DCS改造方案探讨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技术论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3 8:56:47 |
|
引 言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DCS(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DCS具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可靠性高和安全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各种规模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随着DCS的冗余技术、容错技术不断完善,其系统可靠性远比常规仪表控制系统高得多,设备可利用率高达99.98%,从而保证生产装置长期稳定运行. 系统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化,可做到资源共享,为企业计算机管理创造了条件.系统硬件、软件标准化,安装使用方便,功能扩展方便,可节省人工,节省备品备件,使维护工作减少,运行费用降低.
1 热控系统的现状和缺陷 热电二站(燃煤)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站内装有4台410t/h锅炉,一台B25背压机组,3台C50单抽机组,一台CC50双抽机组,两台低压除氧器,5台高压除氧器,给泵等辅助设备,采用母管制运行方式,现有装机容量225MW. 热电二站4台410t/h工业锅炉,均采用了DCS控制技术.1988年选型,采用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ELEPRAM M型集散控制系统中的AS235K自动子系统,由大连中德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总承包.在选型之初,限于DCS在国内电厂的应用水平和实绩(二站是西门子公司DCS产品在中国电厂应用的第一家用户)以及受当时使用外汇的限制,选用的DCS设备很简易,对其功能要求也很简单,仅是作为常规仪表的后备监控手段来使用. 热电二站采用的ASK235K自动子系统,只是DCS中的控制级,严格地说,AS235K自动子系统不能称之为DCS系统,因而存在一定的先天性缺陷. 此外,在热电二站筹建时期,DCS在国内电厂的应用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应用实绩,国内电力规划院尚无较完整的DCS设计规范,因此,设计院未对该套DCS作系统设计.可以说,AS235K系统是在没有专业设计院参与的情况下,完全通过用户与DCS供应商直接对话建立起来的.因为用户与DCS供应商双方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的不完善,致使AS235K系统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CS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从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来讲,AS235K系统已经属于淘汰产品.从目前了解的信息看,西门子公司已停止生产该系统,这给热控的维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AS235K的淘汰已成为必然趋势. 热电二站汽机部分共装有一台B25背压机组,3台C50单抽机组,一台CC50双抽机组,两台低压除氧器,5台高压除氧器及给水泵等.热控控制系统采用国产的电动组合仪表,自动化水平低,运行、维修不方便.汽机负荷调节采用常规的液压控制系统. 综上所述,应尽快对二站热控系统进行改造,选用较先进的DCS产品,重新作系统设计和软件设计,尽量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二站的机炉控制水平上一个台阶. 2 系统改造的方向 2.1 改造原则 2.1.1 系统技术 改造后系统应具备管控一体化的DCS技术基本框架.即系统必须满足各类现场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能力的同时,还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同时,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综合能力和网络结构,还留有与厂级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通讯接口,这为今后全厂信息系统的建立、电量竞价上网、电力市场开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1.2 系统结构 系统应具备分期扩展且能保持整体先进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第一台机炉DCS改造时,即能形成上述基本框架.后续机组DCS改造时,能方便地扩展和投运,且能与原系统融为一体,而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这就要求选择一个有持续发展前景的系统,使今后不再有结构性的投入. 2.1.3 工程实施 对系统进行总体改造方案设计,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并结合机组大修进行改造. 2.2 DCS改造后应具备的功能 DCS改造后控制系统应具备MCS(模拟量控制系统)、DAS(数据采集系统)、SCS(顺序控制系统)、DEH(汽机电液调节系统)等功能.控制系统改造完后应实现以CRT为主的电厂控制模式,使热电二站的控制水平上一个台阶,并能够投入AGC运行,以满足电网调峰要求. 2.2.1 MCS功能 实现机组正常工况下的闭环控制及机组启停工况下的分段控制,使机组各控制参数达到最佳 要求.MCS至少具备以下控制功能: 1 汽包水位控制; 2 炉膛负压控制; 3 风量(送风、引风、一次风压等)控制; 4 主蒸汽压力控制; 5 主蒸汽温度控制; 6 磨煤机(入口负压、出口风温)控制; 7 高加水位控制; 8 除氧器(水位、压力)控制; 9 轴封汽压控制. 2.2.2 DAS功能 整个数据采集系统可将机组的所有运行参数、输入输出状态、操作信息、异常情况等信息以实时的方式提供给操作人员,同时以各种方式进行记录. 实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一旦机组发生任何异常情况,就及时报警,以确保机组安全.整个数据系统包括以下功能: 1 CRT显示,包括操作显示,成组显示,棒状图显示,趋势显示,报警显示等; 2 记录,包括定期记录,运行人员操作记录,事故顺序记录,跳闸记录,操作员记录,设备运行记录等; 3 历史数据储存和再现、事故追忆等. 2.2.3 SOE功能 事故顺序记录处理器的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1ms,采集和处理后的信号经过格式化处理后存入实时数据库.SOE应该有专门的SOE卡来记录. 2.2.4 SCS功能 应能满足机、炉、给泵、除氧等各自的子功能,具有手动(在CRT上操作软开关)、自动顺序控制功能,使设备按预定顺序自动启停,从而达到提高自动化水平的目的.如:风机、泵、阀门等进行操作与监视. 2.2.5 DEH功能 应能自动调节电负荷和热负荷,能接收自动负荷控制指令,DEH具有在线故障自诊断、OPC超速保护、监视、报警、追忆和打印等功能.应用DEH后能够投入AGC运行,满足电网调峰要求,提高机组整体控制水平. 2.2.6 FSSS功能 主要包括炉膛吹扫、主燃料跳闸MTF、首次跳闸原因显示及追忆、火焰检测、油枪管理、火检探头冷却、风机管理、联锁报警等功能. 2.2.7 SIS功能 随着电力市场逐步开放,竞价上网的实行,对系统的优化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系统具有优化控制功能,系统就可以对全厂机组实时监控和调度,从而为发电成本分析、全厂负荷优化分配、成本预测和报价提供准确依据,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手段. 2.3 DCS改造后的机组控制方式 由原来就地分散控制方式,即设有锅炉控制室、汽机控制室、除氧给水控制室的方式变为机、炉集中控制的方式,即将机、炉的控制集中于一个控制室内. 采用机、炉集中控制后,可减少运行人员,便于机、炉间的协调管理. 改造后的4炉5机控制设两个机、炉集中控制室:原1#、2#锅炉控制室改造为1#、2#炉及0#、1#、2#机控制室.原3#、4#锅炉控制室改造为3#、4#炉及3#、4#机控制室.原0#、1#、2#、3#、4#汽机控制室改造为相应的汽机热控装置室. 2.4 DCS改造后的控制室布置 原锅炉热工控制室和辅助盘平面位置不变,拆除1#、2#锅炉控制操作盘、台,用于布置1#、2#锅炉,0#、1#、2#汽机控制盘及DCS操作员站. 改造原电源切换盘及配电箱室,将原盘拆除,布置DCS机柜和工程师站,将原盘箱移至新设的UPS小室内或就地布置. 拆除配电箱墙,与辅助盘合为一室. 除氧给水系统控制室按原设计,单独设置于控制室内,并保持原位置不变,其中1#、4#、0#、1#机控制室平面布置图如图1所示. 2.5 4炉5机DCS组态 从机组安全运行出发,为确保热负荷供给,每台锅炉、汽机及除氧给水的控制系统就应自成系统,独立进行控制.各系统信息可共享,DCS留有全厂监控信息管理(SIS)的接口.
发电机线圈、铁芯温度,汽机缸壁温度可采用远程I/O,其他重要参数均进DCS机柜.
上海新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XDPS-400分散控制系统,通过高速实时网络分别对锅炉、汽机、除氧给水系统进行控制,通过以太网与其他信息网络连接,从而完成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测量,实现生产管理信息一体化. 霍尼韦尔有限公司提供一体化方案的开放体系(TPS),将4炉5机的信息和控制有效结合起来,使全厂的生产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系统统一成一个整体.见图3. 图3中,采用2套TPS系统,分别实现对1#~4#锅炉和0#~4#汽机的控制(包括0#~4#汽机的DEH)、除氧给水系统控制.至于采用哪套方案,要根据设备的价格性能比及投资的额度来确定. 3 结论与建议 1 热电二站进行4炉5机DCS改造后,将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控制系统的故障率,使机组的可利用率大大提高,为热电二站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可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为企业实现减员增效创造条件,因此,本改造工程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经济的. 2 由于热电二站的送风机、引风机均采用离心风机,风量调节利用进口导向挡板,调节效果差、精度低、运行效率低,特别在锅炉低负荷时尤为明显,建议增加液力藕合器,以提高风机运行效率及调节精度和灵敏度,以便于与燃烧自动控制相匹配,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效率,降低厂用电量. 3 进一步落实原有的重要调节阀及执行机构,以确保其调节精度、调节速度与DCS控制要求相匹配. 4 配合DCS系统改造的电气设备(指开关设备等)已使用多年,由于DCS的功能较全、运行速度快,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由操作人员在DCS操作键盘上发出某辅机分、合闸的指令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在CRT上反映出指令是否完成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火力发电厂设备手册.第八册.仪表及自动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 周 洪,刘胜荣,胡效雷.国产DCS的性能分析[J].自动化仪表,1999,(1): [3] 姚 峻,沈丛奇.DCS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组态方法的探讨[J].华东电力,2002,(1):
|
|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资讯: 阳床中排管的改进
下一篇资讯: SFW5000-6/1730水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