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基于微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未来不少用户对电能的利用都要经过电力电子装置的转换或控制。这些装置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和效率的同时,使电力系统的非线性负荷明显增加,谐波污染加重,从而导致矛盾的局面:系统一方面要承受电力电子装置带来的污染,又要用它来消除这种污染,提高电能质量。 就全球范围而言,从80年代末开始电力工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电力市场成为世界潮流。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用户与供电企业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为了适应这种需求,1988年美国的N.G.Hingorani博士提出了Custom Power(用户电力技术)的概念,这是一种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按用户特定要求提供电力供应并实现对电能质量控制的技术。我国一些学者称Custom Power为DFACTS[1],认为是FACTS技术在配电系统应用的延伸,并做了大量的研究。1996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茨城大学的学者正式提出了与上述概念相似的FRIENDS(Flexible, Reliable 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System),并组织“FRIENDS研究会”。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灵活、可靠的电力供应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各国在电能质量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或达成共识。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电能质量的定义及以此为基础的电能质量等级的划分;对各瞬变量的实时检测及有效补偿;为改进电能质量问题,电站、用户及装置生产厂家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合理的电能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为解决这些难题,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制出一些新型试验装置。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投入运行的试验装置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图3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例如只取并联侧或只取串联侧;使用三相整流桥或三相PWM整流桥;储能部分采用蓄电池、超导、飞轮或超级电容器,以供应短时有功电力;不同的补偿目标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等,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设备,实现不同的功能。现在,配电系统中应用的主要补偿设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综合功能补偿装置 这类装置功能比较齐全,可完成电压控制、动态滤波、缓解闪变、低损耗控制无功、供应有功电力等多项功能,如电能质量控制中心QCC(Quality Control Center)、静止同步补偿器SATACOM(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PQC等。已有试验装置投入实际运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例如清华大学与河南省电力公司研制的±20Mvar STATCOM已于1999年4月投入现场试运行;西门子已系列生产出基于IGBT的PWM换流器的PQC装置。 (2)单一功能补偿装置 这类装置的设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控制、谐波滤除等,功能单一,因此与综合功能补偿装置相比,控制也较为简单。对某一电能质量问题突出的用户,此类装置较为实用。如固态断路器(SSB—Solid-State Breaker)和固态转换开关[14](SSTS—Solid-State Transfer Switch)、动态电压恢复器[15](DVR—Dynamic Voltage Restorer)、有源滤波器[16](APF—Active Power Filt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