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基础管理 >> 维修管理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玉溪供电局配电地理信息
供电企业配电AM/FM/GI
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技术
浅析城网建设和改造中的
中低压配电网自动化及其
配电自动化中数据库管理
配电管理系统选型应注意
设计配电管理系统时应注
配电管理系统(DMS)及其应
江苏电力推广配电生产管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构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三种基本模式           
构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三种基本模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4 9:35:10
陈 勇1,海 涛1,稻叶正明2
1.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海市519070;2.The Utility Power Systems Engineering Dept.of TOSHIBA Corporation


1 前言

  配电网自动化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电力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电网规划、设备选型等多方面的问题。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是以立足于国情、提高电力供给的可靠性、满足广大电力用户的需求为前题,以保证供电质量、优化电网运行管理、减少用户停电时间、作好系统监控和电网经济调度、加强计划用电和负荷控制等有效的经济的利用电能为目标[1],因此对配电网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建设方案,尤其是如何经济、有效地实现对配电网的计算机管理,以期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样,合理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系统方案实施中首先要面临的管理层次问题,也就是目前在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的构筑中,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3个基本层(配电终端设备层、配电子站层和配电主站计算机管理层)之间通过3种联系方式实施管理的基本模式[2]

2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3个基本层

  图1给出了配电自动化3个基本层的联系框图,以及通过配电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与用电管理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实现共享,完成计算机全面管理的系统自动化联系图。

  配电终端设备层的设备主要是指配电网的一次设备、操动机构及控制终端和电源,它是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线路执行部分,对配电网的可靠、安全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作为电网现场的执行机构,必须能够完成对故障隔离并通知系统,以此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基本功能。
  配电子站层连接着配电终端设备层和配电主系统层,实现局域配电网的计算机管理,并将信号上传下达,实现配电终端设备信息中间管理。
  配电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层则通过站内前置设备主控台TCM收发配电终端设备、配电子站和配电主系统的往来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整个配电网的综合信息。

3 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的3种模式

  图1给出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基本设备和主站管理的常规联系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这3个基本层的联系可以通过3种基本模式来实现。
  模式1:通过将户外设备层的信号送入变电站管理层,再将变电站层信号送入主配调站层的分层管理模式;
  模式2:通过将户外设备层信号和变电站层内信号分别送入主站系统层的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
  模式3:通过将户外设备信号层送入主站层的配电管理所,将变电站层信号送入调度管理所,再由调度管理所与主站层配电管理所之间交换信息的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

3.1 分层管理模式(模式1)

  图2给出了模式1的基本构成。图中上行信号的传送方式为,户外杆上设备的信号通过RTU采集后送入变电站的遥控接收单元(TCR)作为信号的第一层管理,变电站内的综合管理信号在传送到系统控制主控台(TCM)作为信号的第二层管理,然后由工作站系统最终完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处理。下行信号的管理方式与上述相反。模式1需要在TCM至TCR、TCR至RTU之间提供通信信道。

3.2 集中管理模式(模式2)

  图3给出了模式2的基本构成方式。上行信号分别为配电终端设备(RTU)信号和配电子站(S/S)内的信号各自通过自己的通信信道送入配电主站的系统主控台(TCM),再送入工作站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综合处理。下行信号则反之。模式2需要在TCM至TCR、TCM至RTU之间提供通信信道。

3.3 独立管理模式(模式3)

  图4给出了模式3的基本构成方式。将配电终端设备(RTU)的信号直接送入配电主站的系统主控台(TCM),由配电自动化系统工作站处理;将配电子站(S/S)内的信号送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SCADA,联系配电终端设备和配电子站的相关信息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之间传送。模式3需要在TCM与RTU之间建立通信信道,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另一信道与S/S的SCADA交换基本数据。

3.4 三种模式的比较

  表1列出了上述3种模式对系统监视对象、需要架设的通信信道、TCR接口、TCM接口支持和总体费用等方面的比较。

4 应用设备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设备的主要差别在于配电终端设备的选择上,不同的终端设备需要与之相应的接收设备来配合工作,此后在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和处理上是具有共同性的。本文重点介绍采用以日本东芝公司技术配电自动化产品为代表的电压型配电自动化设备及与之配合应用的后续设备情况。

4.1 
配电终端设备

  配电自动化的终端设备指应用于架空线或应用于地缆网的终端设备,包括重合器、自动配电开关、环网柜等,与配电子站的通信主要靠与终端设备配合使用的RTU来实现。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技术配电自动化产品为代表的电压型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由同杆架设的3个设备组成,即真空自动配电开关、控制器(FDR/RTU)和电源变压器。
  一次主设备采用型号为VSP5-15JSAT的真空自动配电开关。该产品由真空灭弧室灭弧、SF6气体外绝缘,额定电流为630 A,额定短路关合电流为31.5/40 kA,动热稳定电流为12.5/16 kA(2 s),机械寿命为10 000次,开关内带隔离断口、瓷套电缆出线,免维护设计,性能优越,开关具有自动/手动功能,并提供配电自动化接口,是一种较理想的配电自动化开关。
  配电开关用控制器主要用于智能化故障判断、隔离及通信。应用于上述开关的控制器可分为故障搜查控制器(FDR)和一体型遥控终端单元(RTU)2种。故障搜查控制器(FDR)具有智能化的现场判断故障区段并锁扣的功能,由此实现故障区段的自动隔离、非故障区段的供电恢复,预留接口为通信作准备,在另配通信RTU后,可以实现杆上设备与站内的通信。一体型RTU是一种集智能化故障检查功能和以通信线方式实现通信为一体的控制器,实现线路及杆上设备与子站的联系,RTU设计传送速度为1 200 b/s,采用1N通信方式。
  开关电源变压器作为电压型设备的一部分,为开关、控制器提供电源并为控制器提供检测信号。
  由上述3个设备构成户外配电终端设备,通过控制器检查电压状态和延时关合配合方式,可以判断线路永久性故障发生的区域,并使故障的前后开关设备锁扣,直至故障解除后令设备复位时,该区段才可以恢复供电,由此完成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

4.2 
配电子站设备

  配电子站的主要设备是用于接收传送RTU采集信号的TCR,TCR的传送速度为1 200~9 600 b/s,采用HDLC-ABM 11通信方式。
  针对上述3种模式,TCR采用的I/O接口及数量各不相同。对模式1,每个柜子提供8个通道,管理480台RTU,I/O容量为64路控制,224路监视,32路测量;对模式2和模式3,I/O容量为96路控制,256路监视,48路测量。

4.3 
主站设备

  主站设备的前置设备是遥控主控台(TCM)。模式1,每个柜子管理32个通道的TCR(即管理15 360台RTU);模式2,每个柜子管理32个通道,其中16个用于TCR、16个用于RTU,共管理16个TCR和960台RTU;模式3,每个柜子管理32个通道,共管理32路RTU(即管理1 960台RTU)。
  将TCM的信号通过系统总线与EWS相连。EWS所需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置,可以根据系统的大小和实际需要选配,可配置打印机等外设和现场实时操作用的控制台。由于后台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应用方面已有文献叙述[3~5],本文不再介绍。

5 结论

  (1)根据配电网的特点,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分为3个基本层:配电终端设备层、配电子站层和配电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层;
  (2)联系3个基本层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3种: 分层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和独立管理模式。3种模式各有特点,电力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用。

参考文献

[1] 董振亚.对当前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中若干技术热点问题的思考[J].电网技术,1999,23(3):66-70.
[2] TOSHIBA Technical Material.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DAS scheme[S].KS-Z-CHI-019.
[3] Kato S,Naito T,et al.Computer-based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C].IEEE Power Industry Computer Application Conference,1985:374-380.
[4] 童国福,配电管理系统的实现[J].供用电,1998,15(2). [5]TOSHIBA Technical Material.TOSHIBA Distribution SCADA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