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
备
管
理
网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
|
查处在计量装置上做手脚窃电的简易方法 |
|
|
查处在计量装置上做手脚窃电的简易方法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4 9:10:12 |
|
作者:山东省诸城市供电公司 刘洪华
1 检查电能表
1.1 窃电者故意加大负荷,破坏电能表的电流线圈绝缘,使电流线圈匝间短路,导致电能表转慢而少计电量。采取该方法窃电,往往会造成电能表内部严重发热,玻璃外壳或玻璃观察窗上会有水蒸气形成的细小水珠附在里面,严重时水珠还会呈现淡黄色或在玻璃内表面形成一层淡黄色的雾。因电流线圈烧坏的电能表,如果时间不长,闻一闻会有一股刺鼻的橡胶绝缘燃烧的味道。 1.2 更换计数器进行窃电。将常数大的计数器,换到常数小的电能表上,使电能表少计电量。可核对计数器变比进行判断。通常在用电负荷较大情况下(也可以外接临时大负载,如电炉、大灯泡等),通过观察圆盘转数和计数器字轮的进数来核算计数器是否正确。如对于2.5(10)A的单相电能表,若常数为1 440 r/(kW·h),有1位小数位。如果观察圆盘转动144圈,小数位的字轮应该向前进1个字码;如果观察圆盘转动14.4圈,小数位的字轮应该向前进1个字码的1/10,即1格。如果圆盘转动的圈数和计数器字轮的进数不相符,就证明计数器变比不正确。 1.3 减少电流线圈匝数、调整电能表磁铁位置等,使电能表转慢。在不打开电能表表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计算的方法初步判断电能表的准确性。即用秒表测量电能表圆盘转1圈的时间(可以多测几圈,然后换算为1圈的时间,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计算电能表测量的功率。计算公式: P=TA·TV·3600/C·T 式中 P——被测电能表所带负载的的有功功率,kW; TA——电流互感器的倍率,没有电流互感器时取1; TV——电压互感器的倍率,没有电压互感器时取1; C——电能表的常数,r/(kW·h); T——电能表圆盘转1圈所用时间,s。 根据被测负载有功功率P,与通过电能表实际负荷电流大小进行对比,初步判断电能表的误差范围,确定是否存在使电能表转慢而窃电的现象。
2 检查电流互感器
2.1 人为将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进行窃电的。观察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的螺丝、垫圈有无氧化、烧焦现象,压接螺丝是否松动。用手背触摸试一试互感器在运行时的温度,在用电负荷基本一致的情况下,3只互感器温度大体相同。如果温度相差较大,就要采用其他方法检查互感器的性能好坏,判断互感器二次侧是否开路或匝间短路。在用电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用验电笔测试互感器二次端子,如果验电笔发亮则证明互感器二次侧开路(低压互感器二次侧一般情况下不宜接地)。互感器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用电负荷在额定负荷范围内,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如LMK0.4型电流互感器),如果有“嗡嗡”的交流声,表示有开路或匝间短路现象。用钳形电流表测量一、二次回路的电流,如果一次侧有电流而二次侧没有电流,说明互感器二次侧开路。 2.2 采用更换互感器铭牌、互感器线圈,或减少互感器线圈匝数,从而改变互感器变比进行窃电。使用钳形电流表测量互感器一次侧和二次侧电流,估算互感器变比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有无开路、匝间短路或接触不良等现象。如铭牌标注是150/5的互感器,一次匝数是2匝,互感器实际变比是75/5,倍率就是15倍。在用电负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测得一次电流是45 A,二次电流应该是3 A。如果二次电流比3 A小很多,则说明互感器变比不正确,应查明原因,判断是否更换了互感器铭牌、互感器线圈或减少了互感器线圈匝数。
3 检查计量装置的接线
3.1 对于三相四线制的计量装置,可以采取三相分别加负荷的方式,检查是否存在改变接线进行窃电。将电能表接带的负荷断开,使电能表停转,然后加单相负荷(如接入一只额定电压220 V电炉),观察电能表圆盘的转向和转速。如果圆盘正向转动,转速和所接负载的功率相符合(可用P=TA·TV·3 600/C·T公式计算),则电能表该相的接线是正确的;如果圆盘不转、反转或转速慢,则说明接线、电能表、互感器其中有一环节不正确。依此类推,再对其余2相分别进行测试和判断。 3.2 对不能停电的,可采取断开电能表电压回路的方式进行检查。将电能表的三相电压线全部断开(如断开联合接线盒的电压连接片或拆除电能表的电压线),使电能表停转,然后再逐相恢复电压,如果在恢复电压以后电能表的圆盘正转,转速正确,说明该相接线正确;如果圆盘不转、反转或转速慢,则说明接线、电能表、互感器其中有一环节不正确。依此类推,再对其余2相分别进行测试和判断。 上述方法也可以检查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窃电,使电能表电压线圈断路窃电,在电压线圈上串联电阻窃电等。
|
|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资讯: 电能计量装置资产管理办法
下一篇资讯: 提高供电可靠性指标的探讨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